今天日期: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联系我们|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支提文苑

    第三章 建置与沿革

    添加时间:2016/10/12 8:32:47  添加人:admin  

    第三章   建置与沿革

     

        971年了悟受命来山建寺,973年在寺西二十多里相传元表藏《华严经》的大石窟建那罗延窟寺。距大寺南约八里处,宋人建有化成寺。元初,本寺毁于政和县黄华兵乱。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世祖诏敕命宁德名僧澄鉴禅师重建。元末寺废,永乐五年监宝丰银场矿税的钦差太监周觉成奉旨重建支提大殿。正德、嘉靖年间寺毁于官兵与倭寇,直到万历间大迁师徒重建,其规制自双髻峰发脉,三折而下为祖堂、为大雄宝殿,左为伽蓝堂,右为祖师堂,东西两廊连于钟鼓二楼,前为天王殿,殿下甬道距山门长可百武,又方丈禅堂、香积厨房、斋堂等,并修建霍童到支提的石板山道等。万历三十一年住持僧明启重修大殿,此后部分僧人渐构精舍,分居习静。今存明万历后期刻制的《敕赐大支提山华藏万寿寺山图》可见当年寺宇规模于一般。

    *图二十   明敕赐大支提山华藏万寿寺山图碑)

       

    殿

        大雄宝殿   明住持明启等改建。因大迁万历初年所建寺宇简陋,万历三十年(1602)明启请福州名士曹学佺作《重兴大雄宝殿疏引》,为增修借资募化。次年动工,万历三十七(1609)八月建成,谢肇淛作碑记以纪其事。

    新建大殿高四丈有八,广八丈,深七丈有三。重檐结角,内列九池。池四面各两层,供徐皇后千尊天冠于其上。周匝回廊,旋转栏楯,雕梁画拱,极尽华美。清康熙二年(1663)合山捐钵资600多两重修。雍正元年(1723)秋僧海珍、海洙、海育、寂盛、寂舒、照古等构募众资重修大殿,两年后告竣。前为月台,下为明堂。广庭层陛,砌以青石。乾隆十二年(1747)卖寺田募资重修,嘉庆十四年(1809)再次重修大殿。

    清末梁栋倾颓。1947年住持僧寿明及徒心严等,遴选高手名匠,按明代模式保持原貌重建,略加拔高扩大。文革初,当地霍童公社“横扫队”曾有人试图将大殿付之一炬而未果,但将屋脊上的飞檐翘角锯下,并将九个藻井及斗拱、梁柱、窗户上山水人物、浮雕彩绘击落,连同拆下的佛身骨架一起焚烧。 1999年妙果法师主持加建一层,今为三层大殿。

        玄帝殿   在大殿后。1999年改建为法堂。

        天王殿   又叫金刚殿,在大殿前。明万历三年(1573)建,其高三丈有四,广六丈,深四丈,四面回廊。清雍正元年(1723)重修。1981年毁于火灾,后重建。

        龙王殿    原在右廊。2012年移建,在新放生池上方。

        

        天冠阁   在大殿西。清后期废,1998年香港宝莲寺衍空法师捐资重建。

        藏经阁   1997年重建。在大殿后法堂二楼。 *图二十一  藏经阁)

        梅阁   原在方丈东,后废。2000年在其址建客堂。

      

        钟楼  在大殿左。

        鼓楼  在大殿右。

        十二楼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毁于火灾。明崇祯十一年(1638),寺僧性敏募福州人温台道兵备林弘衍建为僧寮,名曰“七透”。清道光十九年(1839)再次被火。

       

        雍熙堂   即祖堂,在大殿后。自开山列祖后,屡经修葺。明崇祯十二年(1639),寺僧真隆鸠众重建。后废。

        伽蓝堂  在大殿左。清雍正元年(1723)合山建。道光十九年(1839)二月被火,是年合山捐资重建。2000年重建。

        祖师堂   在大殿右。清雍正元年(1723)合山重建。2000年再建。

        禅堂   在大殿西。明崇祯九年(1636),僧性敏自福州还山,以旧制窄狭,于十三年(1640)募温台道兵备林弘衍重建。清后期为僧寮。2011年重建为禅堂。

        斋堂   在钟楼后。清为僧寮。1999年重建。

       

        吴越王祠   在禅堂前,清代祠废,奉其像于伽蓝堂,以报建寺之功。 后亦废。

      

    方丈

        方丈  在祖堂东。清同治年间为寮。后废。

     

        香积厨  在斋堂前。后废。

     

        山门   明万历三年(1575),大迁重建。因其高耸逼近天王殿,崇祯元年(1628)寺众议拆。清顺治七年(1650),僧如典募建。近年重建。*图二十二  “天下第一山”山门)

        华表   在钓月桥首。清顺治七年(1650),僧如典募建。清后期废。

     

        葭池亭  距寺东里许。清康熙三年(1664)冬合山重建。后废。

        啸云亭   在霍童岭半。后废。

        观海亭  距寺五里。在南山,可观潮汐。后废。

        华岩亭   在说法台前,距寺西十五里。清同治二年(1864),寺僧悟波同合山捐资建。今尚存。

        放鹤亭   在慧日庵。相传宋初元白法师放鹤处。后废。

      

        千佛桥   据《宁德县志》在十二都穹窿溪上,通本寺。始建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建。

         钓月桥   距山门数十米。桥下水源自西北天柱峰下,环绕寺门,为宝带湖。旧时九曲东泻,铁涧银泉,鉴人毫发,月出先映其中,修竹千竿低垂旁侧,宛如钓月,故名。1993年重建。*图二十三  钓月桥与新山门)

        澄心桥  一名显桥。在岭下。两峰嵯峨,架于山半。后废。

        独木桥  在洗心潭。

        凤凰桥  在凤来岩畔。不知始建何时。要水之冲,屡修屡坏。清同治十年(1872),宋侊瑶捐募重建。

       

        寺庵静室   下列二十九寺庵静室,有的由本寺寺僧创建,为寺之下院,有的虽早于本寺所建,但在历史上曾由寺僧住持或重建过。如霍童鹤林宫,也曾因宋初太宗所赐庄田,一度为本寺廨院。今因旧志略加增补。

        那罗延窟寺   在本寺西二十多里。宋开宝六年(973),吴越王建。后屡经兴废,清末有前殿五楹,后楼十楹。寺顶有石如弹,摇之能动,旧时祈嗣者祝弹为应,莫不如响。 清代祖房二干僧海珠住此。光绪年间,本寺住持寿明法师出家前,经那罗延寺僧指点,治愈顽疾,常寓居那罗延窟,遂萌出家之志。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

        仙岩寺    在霍童镇。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后废,地入民间。据《宁德县志》,宋时霍童乡绅郑南(1064-1161)舍地为基重建。明万历五年(1577),僧大宝重新。康熙三十六年(1697)原籍汀州府永定县的苏永麒、苏永麟一家将仙岩寺田伍号舍给宁房僧必容管业收租,充为伽蓝菩萨香灯之资。 1990年代重建。

        甘露寺  在霍童。相传梁天监初有僧法权、法群来山下饮甘露坑泉水,遂白日升天。唐咸通四年(863)在其址建寺。据《宋高僧传》,元表石窟藏经,被发现后取存于甘露寺。  

        小支提寺   在霍童霍下板村。唐咸通九年(868),感德场僧元白请建。五代吴越王敕建支提山大华严寺,俗称支提寺或大寺,此寺因改称为小支提寺。

        九仙庵   唐高僧本净辟。据《宋高僧传》,本净入霍童山结茅,有驯龙伏虎之说,曾有九人寄宿庵中,次晨化鹤而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九仙庵僧沙河、沙数曾捐银资助本寺刊刻寺志。

        仙峰庵   在剑峰半。唐咸通二年(861)建,宋水藏禅师重新。明万历间寿房长干真灿往福州开元寺护藏,其徒如容,住持开元寺。 据《宗谱》其徒孙性常、海忍、寂逞等一支住仙峰庵。

         辟支寺   在本寺西,寺建于辟支岩下,供辟支佛 。明万历年间,樵云律师从漳州来此修持,远近僧俗望风皈信。传樵云常见此处毫光匝地,因默祝:  “是何圣瑞,当现因缘。”须臾,见梵相从地涌出,庄严奇特。寻掘尺余,得舍利五、七片,晶莹耀目,因建辟支兰若。岩洞上方有樵云题“千圣同居土”。清道光时寺宇敝败,同治二年(1863)寺僧悟波捐资募建,为支提静室。1994年重建。

    *图二十四   辟支寺)

        慧日庵   距寺东二十里。宋太宗《御制秘藏诠》 卷一有“慧日照临于碧落”句,注曰:“大慧如日,普照法天,世界朗然,咸悟真性。......《华严经》云,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相传971年本寺开建后,元白法师到此处结茅。但庵名慧日,或与太宗赐御书有关。元泰定间(1324-1327),林茅洋居民黄、柴二氏感梦兆,舍本寺住持德杲禅师为静室,为寺之下院。明正德十五年(1520)遭兵灾,与本寺俱废,原有坐产香灯田二十余亩,田没豪强,址为民居。此后数年屡现灵异,众人谓此佛地当共还僧,遂延僧看守,以田五亩为衣钵资。因缺粮,僧不久离去。康熙元年(1662),寺僧海育捐资重兴,奉其师柏容为止静之所,又募督府吴万福捐俸赎回田产、山场,用供香灯。康熙八年(1669)崔嵸为撰《募慧日庵疏引》,募资扩建。道光六年(1826),僧能久将慧日庵寺宇山场,一并归于本寺宁房证理掌管。后寺僧寂戒住此。

        金灯精舍   在本寺南化成林,其地天灯常现。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本寺真受法师建,真受有咏《金灯精舍》二首,福州文人徐、陈鸣鹤、谢肇淛等均有金灯诗文存世。清康熙五年(1666)寺僧海麟重新金灯室。民国年间,本寺住持寿明法师在其旧址上建灵峰寺。

        紫芝静室   旧为茶亭。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本寺住持禅师明启建。方仁植 扁曰“初欢喜地”。据《宗谱》,明启之后福房有僧人住紫芝室,后移八都寺院,废。

        法华禅室   在本寺东三里许,相传为宋昭爱禅师诵经觉悟处。明万历间,本寺僧真西禅师慕名结茅住静,道俗向化。万历三十八年(1610),众筑室以奉之。后其徒如秀修缮重开,清代僧海际住此。2007年重建。

        南峰庵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本寺驻福州开元寺护藏法师真灿回山所建。后废。

        高明室   明万历间本寺僧真寿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冬,寺僧海门、寂能重新。后废。

        狮子窝   寺僧如璧法师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垦田开建建狮子窝金毬室。

        东湖兰若  寺僧如海法师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

        普贤室   寺僧如信天启三年(1623)建。

        天冠禅室  本寺僧性定同徒海坚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康熙三十二年(1693)冬,本寺僧普明、心辉重新。后废。

        天灯静室   在吉祥峰下。其地常现天灯。寺僧如阐同徒性从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建室。后废。

        高寄静室   本寺僧真隆辟于明天启六年(1626)。清顺治十七年(1660)寺僧海浩重建。后废。

        中峰庵  在舍利壑。寺僧海玉辟。后废。

        云门寺  唐咸通二年(861)始建。清顺治九年(1652)本寺玄生禅师重建。

        息庐  寺僧海赐建。其地形锥窄,眼界宏宽,登眺者邱壑当前,烟霞入望。后废。

        西峰庵  寺僧真隆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

         大悟室  寺僧寂广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2000-2002年重建。现存寂广立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的“精进报恩”木匾一方。*图二十五   精进报恩匾)

        宝林寺   距寺四十里。其地原为乡人蓝氏民居,屡现灵迹,因诣本寺,舍僧寂持为修静之所。清康熙十一年(1672)建。

        碧云庵  距寺二十里。康熙十一年(1672)寺僧照宪建。后其徒孙广闻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将碧云庵寺宇山场付于本家(宁房)续光掌管。

        钟山庵   距寺二十里。寺僧寂顺建于康熙十九年(1680)。其主山形如顿钟,因名。民国十九年(1930)兼辉法师领徒心华、心良、心严等重建。

        珠帘寺   在霍童镇瀛洲境内。其址原有千寻瀑布,两岸桃花,景致极佳。主人谢氏向本寺僧照玄风化创室以奉。传初建时,有钟鼓鸣空、毫光匝地之瑞。

            玉山庵  去寺十里。寺僧照用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第二代辨隆禅师塔   在大印庄。后与庄俱废。

        第三代澄鉴禅师塔   第九代复庵禅师塔   十二代隐庵禅师塔,三塔今在寺后山。

        中兴大迁国师塔   在上三塔左。前些年遭盗。

        德杲禅师塔   在慧日庵龙臂。

        天恩法师塔   在白玉池。存。

        日新法师塔   在南峰庵虎臂。

        古普同塔   在钟鼓田。址存。

        怡云古塔   在墓后垅。

        普同塔   去寺东里许。明崇祯元年(1628),僧真隆捐衣钵资三十两,并鸠合山重新砌造。

        心严和尚纪念塔   在普同塔右。造于1986年。

        妙果和尚塔  在放生池边。造于2012年夏。

        周围山间,原来石塔古墓累累。清末尚有东园里塔一座、普同塔、后塔一座;幢幡峰下塔三座,中曰总持提、左曰福田广、右曰东山泰;葭池塔三座,前曰本辉璧、后曰恒心从、左曰一湛盛;又吉祥峰顶塔一座,曰慧明灯;钟鼓田上塔一座,曰诚诲盈;岭囝里塔二座,曰百成喜、曰谧庵靖;佛垅头寿塔二座,曰无晦育、曰恒裕广;大塅寿塔一座,曰竖正幢。除现存上述三塔、大迁塔、天恩塔、普同塔外,今放生池对面山上,有修于清嘉庆年间的志仁、大泽诸僧墓二座,佚名古塔一座。

    *图二十六   元代三塔,

    图二十七    明大迁国师墓碑,

    图二十八  清古塔,

    图二十九   心严和尚纪念塔)

       

       

        宋淳化元年(990),宋太宗赐辩隆禅师田四庄:大印庄、太平庄、华严庄、廨院庄,计四十六顷。据明洪武十四年(1381)丈量本寺田册,共有田十六顷三十六亩。按嘉靖(1522-1566)宪纲册,太平庄田四顷七十三亩六分,大印庄田十一顷四亩九分,另二庄荒陷田共五十八亩五分。

        元代澄鉴禅师置竹、福二庄,后属民间。

        明永乐年间,无碍禅师开发本山井尾田播种二石,其徒祖靖继续播种五石。其地东至院前堂池,南至大坑,西至墓后垅,北至大岭,为佛殿长明灯资。

        正德、嘉靖年间寺废,田为御史陈豪卖银助工。万历年间闽省縉绅先后捐资赎田七百余亩。万历间徐来山,曾宿华严庄,有诗曰未到天冠古道场,中途先憩旧邻庄。......云房一榻还堪借,静听寒钟夜叩霜。” 万历间所赎田,清末在霍童及本山仍有四处。  

        明天启三年,本县石堂信士林奇玉用银三十两置田一号,载粮十四亩,坐产二十四都,土名堂边,喜舍千冠座前香灯,并祭田祈求子孙昌盛者。

        清顺治四年,本寺僧性可募刑部尚书刘若金 捐俸三十两赎香灯田一号,坐产岭囝里。

        顺治十七年,本山僧海平捐衣钵资三十两,置田四石,舍四房永为香灯,坐产新亭下。

        康熙七年,寺僧海珍捐衣钵资三十两,为四房置田供大殿永远香灯。

        康熙三十一年,寺僧普勉募霍童瀛洲信士谢日启同长男天祐用银十四两三钱置田一号,坐产十二都霍童里,共一石一斗,为供藏殿香灯。

        

        水碓  原有二碓:一在五龙潭,一在钓月桥下。康熙二十年(1681)夏重建。上世纪后半叶使用电力后均废。

       

    山场

        本山开创以来,山场界址历守无异。明正德间寺废僧散,场为乡民侵占。万历二十一年(1593),寺僧如提控投抚、按两院,经宁德县踏勘,判归本寺,给示立界,禁止再占。其界址:东至紫芝峰,沿下扶兜路,去寺七里;西至华严岭桥头石佛塔,去寺十里;南至化成林尽处,去寺八里;北至龙潭冈隔溪为界,去寺八里。万历间祖房长干僧明圣,曾在山场手植杉木八万四千株,备修殿宇之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土改后,寺田尽归当地大队。1983年由宁德县委统战部牵头划定支提山风景区,经与霍童、九都各村商议确定山场七千亩。 2007年划入支提山国家森林公园。

       

        本山原有额园一百二十号,清末存十号,今仅存寺周园地。

    *图三十  清寺界四止残碑)

     

    上一篇: 第四章 历代名僧传
    下一篇: 第二章 形胜

关于我们|友情链接|免责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导航

中国支提山华严寺 Email:10406848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