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期: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联系我们|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支提文苑

    第二章 形胜

    添加时间:2016/10/12 8:27:40  添加人:admin  

    第二章     形胜

     

        中国各地许多名山圣地原来都是古代列仙香火的发祥地,有的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 汉代以来,天师道逐渐在那些名山发展了养生修炼和保护环境的民间自助性团体——天师“治”和“靖”的制度,东晋南朝进而建立了完整的道教洞天福地体系。以仙泉和五色灵芝著称的闽东霍童山在南朝已被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首,唐初正式得到皇帝敕封,五代王氏封为闽国东岳,其后又被吴越王钱俶确定为《华严经》天冠菩萨道场的支提山。诚如清人姜虬绿所论,名山先为仙乡,后有佛国,霍童以西无仙踪,支提以东无佛迹。 本章保存明清志书所纪形胜,其峰岭、洞壑、林泉、岩石及其有关的圣迹与传说,恰好印证了这一演化的过程。 

        支提山源于鹫峰山脉东南部,距宁德城北八十多里,古田衫洋七十里。山纵四十里,广二十里,周遭屈曲一百里。从宁德城往北四十里为铜镜,铜镜北循二十里抵扶摇,自扶摇五里右折度邑岭,又五里至霍童,转南里许为下坂小支提寺。从小支提寺登霍童岭十里,旧时石磴千盘,松篁夹道,右连大小童峰,左接紫芝静室。越紫芝室五里至第三岭,右转葭池亭,里许至钓月桥,过桥数十米经山门抵寺。 1995年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法师发动捐修入寺公路,宁德县交通局也拨款协助,从此改变了进山难的状况。

        寺基平开一窟,环绕群峰,状如千叶莲花,而寺在其心。其来龙发自华顶峰,度华严岭十余里,迢递顿伏,突起两峰,秀出云表,宛如双髻,为寺之主山。望前一峰,圆秀而小,状如钵孟,为寺内案。由双髻东北七里许,开展大嶂曰来悟峰。望东下法华峰,为寺左障。折南曰宝盖峰,复循为锦屏峰,即寺之外案。旁耸一峰,势若凌空,天灯常现其顶,是为金灯峰。西南之角,平展一嶂,高接云霄,曰报雨峰。折而西,涌腾挺柱,屹立端重,为吉祥峰,连于帝释、绎节、天柱三峰,为寺右障。远近罗列凡九十九峰,人迹罕至,旧时杖履可及者四十八峰。 

     

        双髻峰   一名玉髻,两峰对峙。高出云表,为寺之主山。

        钵盂峰   山秀而圆。在山门前。

        锦屏峰   寺之外案,联于宝盖。

        金灯峰   又名放光峰。峰上常出现金灯(或称天灯)。唐代华严僧人把金灯现象与天冠菩萨道场联系起来,宋代支提山金灯已经很有名。宋高宗朝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归隐连江县西山的户部侍郎李弥逊,曾经与友人招隐居士携子访本山,“诣彼化城,寻求宝所。”开始时一无所见,正“顾瞻之间,有二驯兽,纯白无染,如师子儿,回旋中林,奋迅而去。香云既升,天容开阖,山巅木杪,皆有精色。复有梵音,发于山谷,锵鋐镗鞳,如撞巨钟,四十有二。复有宝光,现于峰顶,熒煌晔曜,如燃巨灯,十目争睹。”住山善秀禅师告诉他:“我从昔来,长养众善。坐菩萨场多,历年所未尝得闻。”请李弥逊为之撰文传扬,令诸未悟,生精进心。   

        何乔远《闽书》也记载,万历二十五年,太监张文奉李太后之命送千叶宝莲毗卢佛来山,“焚香朝南虔祷天灯,期以复命。居三日内,夜有灯熒熒,从化成林东而下,寺众遥集,奏大法鼓迓之。须臾复变为三,良久乃没。”次夜,又现百灯。张太监罗拜加额,大喜归报。 

        报雨峰   在金灯右。每天晴霁,峰起云雾,风雨倏至。

        来悟峰   在寺东北七里许。宋代玄本禅师睹此悟道,因名。

        天柱峰   在寺右。巨丽雄标,为双髻之表。

        终节峰   群峰螺集,连于天柱。

        大童峰   距寺东北十里。峭壁凌空,多产松、桧、毛竹。峰顶有丹灶、药臼、石钵盂、玉镜等诸仙遗迹。峰畔有石棋盘,面径数尺,旁立两石,俨然对坐。左侧石障平开一幅,常霭紫气,名曰云屏。

        小童峰   连于大童峰,略低。傍有仙井,泉极甘冽。

        紫芝峰   在大童峰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产紫芝十五本,高丈许,因以名峰。

        左弼峰   在童峰左。按《仙经》云,茅君为左弼仙卿。

        右弼峰   在童峰右。按《仙经》云,韩众为右弼仙伯。

        卓锡峰   在寺西北二里许。

        紫微峰   在寺西北三里许。

        帝释峰   在寺右一里许。

        幢旛峰   在寺东二里许。

        吉祥峰   在寺西一里许。

        贵人峰   在锦屏左。

        挂月峰   距寺西南五里许。

        普贤峰    距寺西十里,即天峰。

        维摩峰   在说法台前。

        华顶峰   寺周最高峰,可以瞰海,多产纹石。大寺发脉处。

        毛女峰   平梳两髻,俨若毛女状。在笔架左。

        合掌峰   在霍童西。两峰倚峙,如合掌状。

        九仙峰   在霍童东。旧有九仙观,唐代高僧本净居此。相传曾有九人投宿,本净纳诸庵中,清晨化鹤而去。

        慧日峰   距寺二十里,相传五代元白法师在此建慧日庵。

        菩萨峰   在合掌峰左。状如大士跏趺于狮子之背。

        金峰    在霍童西北三里许。时有神灯夜现。顶构小庵,俗呼“茅师庐” ,供大悲圣像。后有石盘出圣水,其色若乳。久旱,乡人虔祷,水出雨辄应。

        展诰峰   在金峰左。平突而秀,宛如展诰。

        石牛峰   距寺北五里许。  

        羊橱峰    在石牛峰左。多白石,如群羊出入状。

        高盖峰    距寺东十里许,峰上可观潮汐,峰畔有洞,即霍林洞之别户。一名天岩,也称高山盖。

        玉女峰   在紫芝峰右。俯瞰清流,孤标挺立,极烟云窈窕之态。

        法华峰  距寺东三里许。宋昭爱禅师于此诵《法华经》至《穷子喻品》得悟,因名。

        卓笔峰   去寺东十里。青霭尖锐,高插云霄。

        宝盖峰   即南峰。去寺三里。

        连萼峰  在寺西北五里许。

        展旗峰   连于大童峰。若旌旗飘扬之状。

        马鞍峰   在展旗峰右。

        紫磨峰   与马鞍峰连顶。有两石相叠,宛如磨盘,色紫润,风来自转,夜静微闻有声。

        香炉峰   在大童峰前。旧称升仙峰,相传周道成蹑峰上升,其迹深尺许。

        剑峰   在霍童北。尖削若剑插空中。

           鸡迹峰   与剑峰连。石脊如鸡迹痕。

          飞来峰   在仙湖傍。

           狮子峰   在凤来岩右。霍童有九峰皆状如狮子,或仰啸,或蹲伏,唯此峰最肖。

           笔架峰   在石牛左。

           仙桥峰   在狮子峰右。相传从前有座仙桥,从小墩横空架于峰上。有二童子携菜篮行于桥上,不久一老妇上前拉扯,桥就断了。后人称其峰为“仙菜峰”,其地为“折桥”。峰半有石臼,深三、四尺,曰“捣米岩”,俗呼“仙人碓”。

        

        那罗岩   距寺西二十余里。相传为唐代高丽僧元表藏经处,973年吴越王建寺岩室中。*图十七  那罗延窟)

        辟支岩   距寺西二十里。传唐代黄涅槃曾居此地。 石壁连亘十余里,环绕峰峦,奇绝万状,有罗汉洞、珍珠帘、孤猿叫月、锦鲤朝天诸胜。明万历间,樵云律师重辟悬岩,水滴如浆,味甘冽,盛以石盆,额曰“天浆甘露”,亢旱不竭。一名灵源洞。故老相传,那罗为狮子口,辟支为狮子尾,时人目为小桃源。*图十八   樵云书“千圣同居土”)

        雨花岩   在灵源洞右。高数十丈,泉喷如玉,昼夜不辍。右进百米为珍珠帘,悬崖乱瀑,络绎而下,或时风起,左旋右转,如倾万斛珠玑,对之神爽。

        袈裟岩   距说法台三里许。壁立千仞,云草氤氲,宛如襞积痕。

        号猿岩   距寺四里许。卓立万仞,旧时群猿啸集,人迹罕至。

        悬钟岩   在紫磨峰下。半据溪流,水激锽锽如鸣钟。

        葛仙岩   在大童峰左。传葛玄曾居此修真。

        晒衣岩   距寺十五里。传吴越王赐千尊天冠送寺途中遇飓风,半弃海中,弃海之像自行来山,晒衣于岩上。南宋李洪的《赠支提德最 》有“东南有支提,千圣会岩岭”之句。 

        白岩    在展旗峰半。色纯白。从白岩畔望大小童峰,霍林诸胜如在掌上。

        天岩    在紫芝峰左。

        炼丹岩   在升仙左。上有捣药臼,传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曾炼丹于此。

        捣米岩   在炼丹岩侧。上有捣臼。

        凤来岩   在折桥上。

        响山岩   距霍童十五里。两山对峙,一水澄流。怪石巉岩,杖履莫及。隔岸人语,响声随应。

        耸碧岩  在天柱峰畔。高插云霄。康熙乙亥(1695)年冬,寺僧照士傍岩筑室以居。

     

        说法台   距寺十五里。四方如削,高数十仞。上极平坦,可坐千人。多产兰蕙。传为天冠分身说法之处。康熙初,僧诚诲探奇履险登台,顷刻芬芳袭人,恍若天花飞堕。

    *图十九  说法台)

        摘星台   在小童峰第四墩。台高广各五丈许,下仅容膝。康熙二十八年(1689)孟冬,寺僧照微等人曾登此峰,见石上刊有宋体“摘星台”三大字,堆以石青。内石壁数行小字,不可辨。左转数步,卓立石屏,高十余丈,广五、六丈,色纯白,下可坐数人。石刻小字:“彭永庆、天锡栖炼此。明升、文柄、文蔚偕黄少庾淳熙癸卯(1183)仲春二日游来□□□,谨书以识。时道士六日□同游,□□□”云云。又有墨迹“阎芝”二字,其余不可识。

        天灯台   在吉祥峰前。时或天灯应现。

        化人台   在普同塔虎臂。康熙丙寅年(1686)合山建。

     

        仙坛   小童峰上有二坛:一大墩,高数十仞,状如顿钟,产龙须草。一小墩,状如席帽,峭壁卓立,上有石床,长六尺许。有鹊尾香炉二只,皆赤色。东南石桥横跨涧上,下有石廊高丈余,阔数尺,长三十余丈。前有片石如垣连障之。西南有石瓮,贮水色白味佳,即《冥祥记》所载之石杵泉水,古老相传为列仙游饵。

     

        霍林洞    在大童峰。洞口高丈许,广盈十笏。下极平坦,中有一窟,泉味如醴。旁有小径,黯然纡曲,人迹不能到。《洞天志》 云:“洞天别有天地,后户可透金陵大茅山。”《宁德县志》载:“高山盖,霍童之别峰也,洞府正在其上,常有紫云覆之。” 传唐乾符年间(874-879)有金衣仙人在此修炼,后入中漈与僧如珣说法谈玄,灵光夜见。金衣授如珣修真之诀。 

        罗汉洞    在辟支石壁中。洞小而圆,广盈十笏,攀树而上。相传清夜尝有磐声隐隐出于山谷,或乡民时见数僧坐林杪,呼之杳无所见。洞内有小树,四季长青。

        金仙洞   在雪花林后。传宋代水藏禅师尝隐于此,旁一小孔出白米以供。

        度泉洞   在狮子峰右。长里许,高丈余,阔六尺。隋代黄鞠所凿,引泉溉田以济霍童村民,后人祀之。曾经两岸松风,溪沙一带景最佳。

        赤城洞   在霍童峰左。每见山花灿漫,鸡犬和鸣,自有仙家,非复尘世。

        蝙蝠洞   在响山岩右。蝙蝠又名仙鼠,生于洞中,大如笠,难以数计,体白若雪,栖则倒悬。

     

        化成林   在金灯峰左。著于淳熙年间(1174-1189)的《三山志》记载,从前有居士夜间遇见野兔,追赶到山中,忽然见有僧舍,便留下借宿。次晨发现却栖身在林莽中,感到奇怪。僧人告诉他:“这就是天冠菩萨的化成寺啊。”宋时这里已建有化成寺,寺南有望钟亭,旱祷屡应。  其地多产松桧,传有白发异人出入。万历年间,曾有四、五匠人向寺僧买木头。刚结寮开斧,忽然看到一个老和尚跟着一个道士来到寮前,阻止他们说:“这是我的树木!”言毕,不见踪影。匠人惊骇,只好作罢。 据县志,直到清朝这一代林中尚有猩猩等动物。

        天冠林   在寺西,即天冠源。

        华树林   自寺至华严岭十里。旧时灌木参天,丛阴蔽日,俗称“大林”。林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

        雪花林  在松岸。丛森古木,积雪不消,即相传九里松,后没斧斤。

     

        苍林壑    距寺西三里。原来林木苍郁,今不复见。中有老龙潭,极险。转下有小潭曰“安然”,中一巨石如弥勒端坐状,水绕其上。腰半一石,圆如覆盂。每天将雨,潭先起云。

        舍利壑   距寺西十里。

     

        霍童岭  自小支提寺登岭,危峦万仞,曲磴千盘。明僧真西募大司马陈长勉 重修,凡二千余丈,费金钱万缗。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为乡民所掘。

        傀儡岭   去寺十五里。乡人相传望见吴越王沉水天冠鳞次登岭若傀儡状,故名。 

        华严岭  距寺西十里。宋绍兴十四年(1144),僧惠瑰砌造。清同治二年(1864),本寺僧悟波募修。今存。

        显桥岭  去寺数百武。姚溪大道。

        第三岭   距寺东里许。绝顶临眺,万山回合,众壑环流,寺抱烟霞,人凌霄汉。

        大悟坑岭  寺东三里许。

        云歌岭  距寺西里许。

        南洪岭  去寺一里许。

        后架岭  在寺北。霍民便道。

       

           古放生   原在霍童宏境廨院庄后。后堙,旧有断碣“祝圣放生”亦不复见。

        放生池   在山门前。

        印池  在钵盂峰右。2006年掘埋。

        后池   在法华室后。

     

        五龙潭    距寺西南一里许,在化成林南。五潭相连:一名青龙潭,潭水入岩中,时起云雾;一名洗心池,清澈见底;一名千佛沐浴池,形如荷叶,瀑布悬泻,湛然不动;相传万历年间,寺僧性吉曾在池侧诵大悲咒,至第四遍,忽见池水沸腾,有龙现水面,腰弯若弓,首尾隐于惊涛飞浪中。性吉大声惊呼,附近金灯精舍的僧人也出来观看,良久飞去。 另外二潭名浴剑、落星,岩石崎岖,人迹罕至。明何乔远《闽书》介绍本寺的第一句就是,“寺前有五龙潭,祷雨神应。” 

        甘露潭  在显桥下。深不可测,望之神悚。

        木龙潭   在甘露寺左。相传宋时甘露寺以木龙缠柱,将蜕变潜去,被水藏禅师发觉,命沙弥以钉子钉住龙爪,看守经年。后来水藏隐居金仙洞,一夜迅雷大作,龙飞潜于潭中,所钉一爪还留在柱子上。沙弥惊告其师,水藏问:“为什么不把爪子还给它呢?”沙弥遵命拔下龙爪,投到潭上。只见龙从水中飞跃而起,一时波涛汹涌,沙弥随之淹没。过了七天,尸体才浮出水面。后每逢亢旱,四处乡人来木龙潭祷雨,也另外焚疏请沙弥,特别灵应。 

        戏龙潭   距慧日庵二里许。宋开宝七年(974),元白法师隐于慧日庵,常戏龙于潭上。潭有三十六个,延绵十余里,攀援莫至。

      

        宝带湖  水绕山门前。

        仙湖  一名长湖,在霍童。隋代黄鞠凿,后淤为田。清时铁錾尚存。

        水竹湖  在天岩下。

        小桃湖  在天冠源前。

      

        桃花洲  一名桃花峡,距鹤林宫故址里许。唐时,桃花甚盛,至宋不衰。

        莲花洲   即长湖,在霍童文岸十里许。相传莲为仙人所种,开时或此或彼,初无定处,有时在洞天山上,有时在田里,花大如箕,茎紫屈曲而上,奇艳异常,香闻远近,当年乡里大丰收。明洪武至嘉靖年间(1368-1566),曾四见花开。有时也出现五色莲花。洲中有墩,名莲花墩。 旧时文士多所吟咏。

        

        石龙井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造。石龙长数百丈,引水至龙山,下盛以石槽,供僧日用。后废。清后期石龙头还在,今已不见。

        玉露井   一名仙井,在小墩。

        海鳅井  在松岸。深不可测,中有海鳅时现,久晴辄雨,久雨辄晴。

        

        豢龙湫  一名葛陂龙湫,在葛仙岩右。相传葛玄曾在湫中豢养一条小龙,每兴云雾,即下小雨。

        

        瀑布泉   在大童峰。从空泻下二千余丈,有如白练。

        一线泉   在小童峰。从石壁中出,三丈余,味冽,亢旱不竭。

        浴剑泉   距慧日庵二里。相传葛仙浴剑于此。群峰插汉,非正午不见天日。有光芒射于斗牛间,乡人往往见之。

        甘露泉  在天柱峰麓。味极甘冽,诸泉之最。

        

        纱帽石   宛如纱帽,高八尺余。自中峰路口数武而石见。

        忘归石   在钓月桥下。涧水潺潺,松风谡谡。石旁修竹千竿,令人坐而忘归,仰望一桥横跨两峰之间。

        二品石  在紫芝峰。其色青紫。

        摩霄石  在天柱峰傍。高广数丈,上极平砥,可坐数十人。远眺望官井洋 ,有如一杯。

        象石  在绛节峰畔。群峦环绕,宛如白象卷莲花状。

        

        霍童溪  源有三:一自咸村,一自瀛洲,至百步村合二为一。另一源自小石岭至凤凰桥与二溪汇而为一。故老相传,隋代黄鞠想开垦松岸一带为田,在仙菜峰下凿石为渠,引上流水灌溉。石长数十丈,凿至半,开而复合,遂寝。今迹尚存。溪环抱数村,从前每当春夏之交,洪水淹没民居。传说黄鞠曾铸三头铁牛,镇于中流。二十里至铜镜与潮水接。可通小艚,民赖营生。

    安溪,在了悟关下。

    上一篇: 第三章 建置与沿革
    下一篇: 第一章 绪论

关于我们|友情链接|免责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导航

中国支提山华严寺 Email:10406848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