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期: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联系我们|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支提文苑

    第四章 历代名僧传

    添加时间:2016/10/12 8:38:35  添加人:admin  

    第四章     历代名僧传

     

        自五代创寺以来,本寺不仅有获历代帝王赐紫赐号的了悟禅师、辩隆禅师、天衣义怀禅师、平楚禅师、澄鉴禅师、无碍禅师和大迁国师,也有以佛法修行著称于世的樵云律师、天恩法师、无得禅师、玄生禅师等,还有更多因史料缺失而湮没无闻的道行高僧。今从旧志、《宗谱》、地方志和文集中收录历代名僧三十位:其中宋代文翰、玄顺、天衣义怀、普贤善秀,明代明启、真灿,清代九达、照微、悟波,及现当代寿明、心严、妙果等十二位为新增传主。  

    五代

    了悟清耸禅师

        俗姓郑,福建省福清人。生卒年不详。传称其母梦吞宝珠而诞,幼神异,志求出家,十八岁依福州怡山长庆院(西禅寺前身)慧棱禅师披剃受具。慧棱卒于932年,故了悟生年当在914年之前,而976年本寺建成后了悟行踪不明,因此可确定的生活年代当在唐末五代914-976年之间。

        据说年轻时了悟曾到金陵清凉院参拜法眼禅师,法眼指着正在下的雨点对他说:“雨滴滴落在你眼里。”起初不解其意,直到后来读了《华严经》才觉悟,因此决心专研华严。在得到法眼印可后,于汉乾佑年间(951956)到宁波四明山重建卓庵为“四明道场”,因此声誉日隆,节度使钱弘亿拜他为师。 宋乾德年间(963967)吴越王钱俶请他到杭州开法,后居止灵隐寺,赐号“了悟”。

         971年,了悟协助吴越王确定了宁德支提山为《华严经》天冠菩萨道场,受命来山在旧寺废址上建大华严寺,973年建那罗岩寺。976年吴越王遣使运送天冠菩萨像千尊及其它法物到山,庆祝寺宇落成,命其弟子辩隆为寺主,此后了悟行踪不明。

        了悟继承法眼心印,上堂主旨“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见如今直下承当, 顿豁本心, 皎然无一物可作见闻。若离心别求解脱者,古人唤作迷波讨源, 卒难晓悟。”一天,有一位僧人问:“根尘俱消,为什么事理不明?” 师说: “事理且从,唤什么作俱消的根尘?” 僧问:“无明实性即佛性,如何是佛性?” 反诘:“唤什么作无明?”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 师答:“亘古亘今。”僧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师答:“青山绿水。”僧问:“见后如何?” 师答:“绿水青山。”师反问僧:“汝会佛法么?” 对:“不会。”师问:“汝真的不会?” 对:“是!” 师说:“且去,待别时来。”这名僧人即向他道别。师说:“不是这个道理。”僧又问:“如何是摩诃般若?” 师答:“雪落茫茫。”僧人沉吟无语。师问:“会么?” 僧答:“不会。”了悟随即示偈:“摩诃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会,风寒雪下。”

        了悟法嗣有:杭州功臣道慈、秀州罗汉愿昭、处州报恩师智、衢州谷宁可先、杭州光孝道端、杭州保清遇宁、福州支提辩隆、福州支提文翰、杭州瑞龙希圆、杭州国泰德文等。

     

    宋代

     辩隆禅师

        姓氏未详,宋初浙江明州人。十四岁礼杭州灵隐寺了悟为师。十九岁受具足戒,二十岁行脚游方,参诣诸善知识。后闻了悟卓锡支提,归侍其师,为书记之职。其时了悟年事已高,长达五年的修建寺宇工程,实赖辩隆协助。976年吴越王命他以灵隐寺副寺主身份接任支提山华严寺寺主。

         978年吴越国归入大宋版图,雍熙(985)二年,宋太宗敕改寺名为“雍熙寺”。淳化元年(990),太宗在便殿召见辩隆,问他:“还坐禅不?”答曰:“禅非坐亦非不坐,但当行坐寂静, 诸法不生,廓然清净,乾坤独露, 亘古亘今,不生不灭,如如常在。” 又问:“如何参对?” 答曰:“今日面对天颜,瞻仰无怠。”

        宋太宗赞赏其机敏应答,赐号“祐国记室”、紫衣一袭、田四庄做为寺产,又钱三千贯﹑绢一百匹﹑《秘藏诠》三十卷﹑《逍遥咏》十卷、御草书《急就章》一卷,还将福州太平寺泥金誊抄的《金字经》一藏五千多卷,赐支提。

        辩隆曾上堂说法示众曰: “巍巍实相,逼塞虚空,金刚之体,无有破坏。大众还见不见?若言见也,且实相之体本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亦非见闻觉知之法。且作么生? 说个见底道埋。若言不见,又道巍巍实相,逼塞虚空,为甚么不见?”有僧人问:“如何是向上一路?” 答曰:“脚下底。” 问:“凭么则寻常履践?” 答曰:“莫错认。” 问:“如何是坚密身?” 答:“裸裸地。” 问:“凭么则不密也?”反问:“见个甚么?” 

         寂后谥号“慧辩道隆”,真身塔建在本山大印庄(今虎浿桥头)。嘉靖年间大印庄和支提寺俱废。康熙年间塔还在,但不知塔门所向。

        法嗣二人:灵隐玄本和灵隐玄顺。

     

    文翰禅师 

        姓氏未详,浙江明州(今宁波)人。在杭州灵隐寺 依了悟出家并受具,后随了悟来本山。辩隆之后继主法席。

        《天圣广灯录》关于文翰禅师记载:

        师升座云:“大众,不假山僧露此机锋,还有佛法继祖转法轮底道理么?若言无此道理,三世诸佛净妙法轮成继去始得,便有转时不转时。大众,若言有法轮常转底道理,今日何假山僧更升此座转此法轮便成二头三首?为什么如此?秪如十方世界,四时运转,八节推迁,物象生成,日月轮照,乃至风飘雨润,火热冰寒,三界绵绵,四生浩浩。为复是世间法,为复是有为法、无为法,是转轮法。还有甄别得么?若未能甄别得,山僧敢为决疑。”

      时有僧问:“尧云舜日阳和景,祖风何以国风清?”师云:“可谓赴汝此问。”学云:“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师云:“且莫错定当。”

      问:“高卧烟霞藏密旨,修心灭智等寒灰。今朝既赴群生请,少室之机望直垂。”师云:“大众见汝问。”学云:“谢师指示。”师云:“且喜没交涉。”

    问:“昔日灵山一会,迦叶亲闻。今日支提一会,谁人得闻?”师云:“谁人不闻?”学云:“恁么则见闻之者?顿悟无生也。”师云:“莫妄想。”

     

    玄本禅师

        俗姓钱,浙江杭州人。十九岁在灵隐寺出家,二十岁来山依辩隆,收为侍者,后受辩隆衣钵。本寺东北七里许有来悟峰,传是玄本当年得悟之处,有说偈 “万峰齐挺出,见得本来禅”句。

        玄本后回杭州,住持灵隐。示寂后,建塔在杭州武林山瑞云别院。《天圣广灯录》载: 

        上堂,僧问:“蚌含未剖时如何?”师云:“光从何来?” 僧问:“临济入门便喝,德山入门便棒,未审此意如何。”师云:“天晴不肯去。” 问:“如何是灵山境?”师云:“甚处观不足?”

      师因见僧看经,问僧:看什么经?僧无语。师乃有颂:“看经不识经,徒劳损眼睛。欲得不损眼,分明识取经。”

    有《色空颂》:“堂堂色里无空相,皎皎空中绝色形。直下色空无一二,色号元来不我名。”

     

    玄顺禅师 

    俗姓钱,浙江萧山人。少年时投支提山辩隆禅师出家受具,后入温州雁荡山卓庵,晚年驻足天竺,后止杭州灵隐寺。

    玄顺离开雁荡山时,有颂曰:“浪宕闲吟下翠微,更无一法可思惟。有人问我出山意,藜杖头挑破衲衣。” 

      皈天竺山亦有诗云:“事事无能一不前,喜归天竺过残年。饥餐困睡无余事,休说壶中别有天。”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玄顺临终前有偈云:“生也孰来,死也孰去。生死去来,是寻常事。多幻之方,电光相似。诸方亦然,我亦如是。本无言说,余今强举。请便荼毗,更莫停止。”言讫端坐而终。俗寿七十,僧腊五十。

     

    昭爱禅师

        姓氏、里籍均未详,嗣罗汉林。本寺东三里许有法华峰,相传昭爱在此诵《法华经》至《穷子喻品》得悟。有偈云:“他穷我不穷,更有穷于我。今日见父亲,跌倒获一宝。”

        昭爱曾举玄沙师备反诘因光侍者打铁船因缘 说:“玄沙也,是贫人思旧债。”又举石巩射着“半个圣人”因缘 说:“射虎不真,徒劳没羽。”表示他对禅宗因缘的看法。

           曾有僧问:“如何是佛?”昭爱曰:“牛儿不识虎。”问:“如何是和尚家风?”答曰:“臂长衫袖短。”曰:“忽遇客来,如何祗待?”答曰:“离中虚,坎中满。”

     

    启诪禅师  

        俗姓柳,漳州人,云门宗潭洲北禅智贤禅师法嗣。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受福州知州元绛延请住持支提山雍熙禅寺,后移锡福州城内仁王寺。英宗治平元年(1064)住鼓山涌泉寺,两年后移锡福清灵石山。

     

    天衣义怀禅师

        俗姓陈,浙江永嘉乐清人,长游京师,依景德寺为行童。宋仁宗天圣中(1023-1031)试经得度,至姑苏翠峰寺礼雪窦重显为师。因汲水折担,忽然有悟。其后七坐道场,化行海内。住持本寺期间,罗源县白塔寺海禅师曾来参访得道。 。宋徽宗崇宁中(1102-1106)敕谥“振宗禅师”。

     

    善秀禅师

         曹洞宗芙蓉道楷弟子,入闽时间不详。大约在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户部侍郎、福建连江人李弥逊(1085-1153)曾携友人与儿子来访本山,亲见天钟、金灯之瑞,住持善秀禅师请为文《支提山天冠应现记》以弘扬。

        《五灯会元》载:“福州普贤善秀禅师,僧问: “如何是正中偏?”师曰:“龙吟初夜后,虎啸五更前。”曰:“如何是偏中正?”师曰:“轻烟笼皓月,薄雾锁寒岩。”曰:“如何是正中来?”师曰:“松瘁何曾老,花开满未萌。”曰:“如何是兼中至?”师曰:“猿啼音莫辨,鹤唳响难明。”曰:“如何是兼中到?”师曰:“拨开云外路,脱去月明前。” 本山普贤峰普贤室,或是善秀静修之处。

     

    寒岩道升禅师

        俗姓吴,建宁府(今福建建瓯)人。其父早逝,事母以孝闻。母没后,十九岁到长乐出家。参庆元府(今浙江龙泉)阿育王寺佛智端裕禅师,并得嗣法。佛智移锡杭州灵隐寺,道升为首座。后回闽北,结庵于武夷山大王峰下,名曰“寒岩”。先后住持福建泉州承天寺、江西修水县黄龙寺、江西靖安县宝峰寺,及支提山政和万寿寺。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移锡福州鼓山,为涌泉寺第三十二代住持。淳熙三年(1176)四月十六日示寂,立塔香炉峰下。寿六十九。 

        《续补高僧传》 载:“师持身以法,莅众精严。每见法门下衰,僧雏奔竞,为之忧戚。尝谓人曰:丛林荒寒,人物委靡,此事将如马鞭节渐尖去矣。凡六住大刹,皆宰官士夫推拥逼迫,不得已应之。而举扬唱导,修饬颓毁,日新月异,终不以非所志而旷所务。若师者,诚为以佛法自任者。”

      旧志载:上堂说法,喝一喝曰:“尽十方世界,会十世古今,都庐在里许,偪偪塞塞了也。若乃放开一针锋许,则大海西流,巨岳倒卓,鼋鼍鱼龙,虾蟹蚯蚓尽向平地上涌出波澜,游泳鼓舞。然虽如是,须向百尺竿头,自进一步,则步步踏转无尽藏轮,方知道鼻孔搭在上唇,眉毛不在眼下,还相委悉么。”喝一喝曰:“切忌转喉触讳。”

     

    小庵德最禅师

    俗姓薛,福建宁德人。十七岁依平江府(今苏州)灵岩讷和尚落发受具,得嗣法。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福建安抚使、侍郎赵公请主本山。淳熙五年(1178)沈枢密荐请住持鼓山,为涌泉寺第三十四代住持。淳熙十一年(1184)示寂。

     

    月庭至华禅师  

        俗姓刘,浙江兰溪人。年二十在衢州(今浙江衢县)石壁寺剃度,嗣法石田法薰禅师。宋淳祐六年(1246)住持莆田石泉寺。宝祐元年(1253)移主本山。1258年请辞,闲居福州鼓山白云寮。1261年入主涌泉寺,为第四十七代住持,1263年三月退席。咸淳元年(1265)札住江西南康军开元寺,九年(1273)十月三日示寂。

     

    元代

    平楚光耸禅师  

        俗姓郑,福建宁德县人。生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十五岁依宁德八都漈山中漈香积院(即漈山寺)淮翁和尚剃度受具。淳祐间(1241-1252),赴径山参谒偃溪广闻和尚,深受器重,传付心法,后主持建阳县宝林法席。

        元至元十五年(1278),福建行中书省平章政事选拔英俊,应试授“妙严”号,随即住持本山,至元二十三年(1286),得杨总摄荐举住持福州鼓山,为涌泉寺第五十三代住持。元成宗贞元年(1295),赴京朝圣,赐号“佛慧妙辩禅师”,敕住闽侯雪峰寺,为雪峰寺第五十代住持。示寂雪峰寺三球堂,弟子奉灵骨回鼓山,葬于他生前营造的舍利壑下墓地。世寿七十一,僧腊五十四。

     

    澄鉴禅师  

        俗姓张,号愚叟,福建宁德县漱石村人。生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幼慕释教,口不茹荤,十四岁在政和县龙山栖云寺落发,参江西饶州荐福寺无文道灿禅师,为入室弟子。先后受请住持江西弋阳桃花寺、上饶县崇福寺、福建漳州净慈寺、建宁县白云寺等处,所到之处,学者望风而至,名噪一方。

        至元二十年(1283),支提山政和万寿寺毁于建宁路总管黄华兵乱,次年元世祖敕命澄鉴上山重建。澄鉴于大德三年(1299)上京复命,成宗赐号“通悟明印大师”。

        澄鉴一生五主道场,皆以本分钳锤衲子。住持支提二十六年 ,囊无长物,室无异玩,以平生所余购置竹、福二处田庄,为本寺修造之费。

    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九日书偈曰:“八十二年,落赚世缘,跃翻筋斗,应迹西乾。” 沐浴更衣,趺坐而逝,塔于支提本山。

         嗣法七人,如江州圆通、普平禅师等,为世推重。

     

    明代

    无碍禅师

        俗姓陈,宁德霍童人。少年时从明极楚俊和尚落发,先后住持仁丰、凤山等寺。明永乐五年(1407),监督宝丰银场的太监周觉成奉旨建支提大殿,诏无碍住持本寺,赐紫衣一袭。无碍在大殿西修建了天冠宝阁供奉徐皇后所赐千尊天冠。与其弟子祖靖拓荒造田,为佛殿长明灯之资。

     

    大迁圆慧和尚

      俗姓杨,北京大兴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左护卫指挥使杨邦卿少子。幼慕禅宗,嘉靖六年(1527)十九岁依北京吉祥寺翠峰禅师披剃受具。嘉靖九年(1530),离京游方。据大迁塔志铭,他先去了翠峰祖籍的西北终南山,然后上伏牛,再一路南下云南鸡足山,朝拜迦叶道场。历经闽浙江淮,最后上四川蛾眉山。

      游历既多,到峨嵋卧牛庵时,大迁已倦于参请,每日随众而已。一日,庵主性天和尚问他:“北来上座在此何为?”答曰:“不为。”性天曰:“你且道个不为的道理。”曰:“千圣也不识。”性天很赏识他,不久大迁告辞回京时付以法衣。  

    大迁回京时间不详,但翠峰于嘉靖十七年(1538)从河南伏牛山回北京建延寿寺,他很可能也在那时回来。今延寿寺遗址尚有一方《施财檀越》残碑,上有大迁法名“圆慧”。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生母李太后捐资兴修延寿寺完工,时年六十五的大迁应诏入宫,太后事以师礼,敕命重兴支提道场。经多年创业,寺宇初成,并得到福建縉绅相助,置寺田五百多亩。1580年,到南京大报恩寺请印《永乐南藏》,万历十五年(1587)被请到湖州仁皇寺、福州升山寺供奉。

    万历十七年(1589)年冬,与弟子明启等赴京谢恩,李太后留他们在宫内慈寿寺供养八个月。次年五月回山,太后赐《永乐北藏》等诸多御宝,派遣的慈寿寺明神宗替僧万安和钦差太监一同护送回闽。次年(1590)中秋节,抵达福州,福建巡抚赵参鲁请于朝廷,以支提寺近宝丰银场易藏奸宄为由,不放大迁回山。 此后常驻福州升山寺。

    万历二十年(1592),大迁在弟子明启等人陪同下再次赴阙谢恩。返程经安徽浮山金谷岩,有终老之志,因弟子们恳请, 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四月十六抵达本山。七月十六授监寺张太监沙弥戒。八月初四申时坐化,僧夏六十七,世寿八十六。停龛七日,面貌如生。张太监诣集大众,择奉八月廿一日修礼皇忏百部。根据遗命,在方丈室之东立塔,奉金身于塔内供养。福州文士林懋和撰塔志铭。大弟子明启陪同张太监回京禀报,李太后闻讯銮驾亲赴吉祥寺法筵,虔申祭礼。

      大迁戒行精严,学通二乘,尤精于大乘。闽省诸藩大臣如中丞刘尧海、陶大顺等无不延之为上席,缁素问学者,殆无虚日。有官员慕其道行,曾请他在开元寺相见,问:“老和尚何不住山,还来应世?”师答:“声闻住山,菩萨应世。”说:“和尚太贪了。”师回道:“佛为众生,贪之不了,何况贫僧?”又问:“如何是深山里佛法?”师曰:“寒向炉边坐,热从树下行。”“如何是城市里佛法?”曰:“六街锣鼓喧喧闹,一曲清歌颂太平。”“如何是村里佛法?”师曰:  “及时风雨桑麻熟,社社相扶醉醉归。”  

         世称大迁为支提中兴祖师,一生度众甚多,详见第五章《华藏传灯录》。

     

    大安明启法师

      俗姓江,福建建阳人。二十七岁来山, 受大迁具足戒,深得器重,立为福房长干。大迁万历初年来山重建寺宇时,年事已高,寺务管理实际上均由明启代理,每次入京或外出宣讲,也由他陪伴。万历二十二年(1594)大迁皈西,遗命明启继任,后获敕书为住持。 

    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明启与护送李太后敕赐大毗卢佛到本山的太监张文一同往京谢恩,并请寺额“华藏万寿”、请印《永乐南藏》。

      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603-1609),明启重建了大佛殿。他还从原兵部尚书陈瑞图募到四百两银子,重塑了天王殿内全堂佛像,重砌了从霍童村至本寺的主道石阶二千多丈长,以及九都渡头路石阶千余丈。又从宁德县堂获准减免寺内田地钱粮科征,并蠲免杂派,准许在本山各处立戒碑,禁止外人乱砍滥伐山林。

        万历后期,本寺僧侣日众,不下百人。一些有名望的僧人纷纷在大寺周围的山峰开辟精舍静修。万历三十七年(1609)明启也在原来大寺北面紫芝峰的旧茶亭开建紫芝静室,安排一比丘给过往行人施茶,万历四十八年(1620)任福宁知州的方孔炤 为之扁曰“初欢喜地”。后经异人指点,在紫芝峰左找到天岩佳境,建天岩静室以终老。 

      明启大约在天启三年(1623)皈西,享寿七十七岁。住山五十年,戒律精严,所建功德甚多,时人称为“古佛”。传徒众多,《宗谱》留名者有真玉、真顺、真幢、真义。

     

    天恩真受法师

        俗姓吴,福建清流县人,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少年习儒,十八岁出家。万历三年(1575)二十七岁 前来本山,大迁以为“大乘器”,令弟子明香为其师。住山期间,真受专心研读十二部经及诸家语录,常问义于冬晖法师。万历八年(1580)应诏与大迁和明香等一起前往南京,深受器重而留下,未详留南京多久。大概在那个阶段,真受与三淮法师  结为契友。

        后来真受回闽,在宁德邻县的古田黄柏溪九仙山搭茅住下。一天,有禅者以《金刚经》来请教,真受示偈说:“日下西山月上东,上下无依不住空。普照乾坤无挂碍,应无所住亦相同。”禅者又问:“如何是本来面目?”真受答曰:“本来面目露堂堂,大地山河尽放光。暴断桶箍遮不住,十方法界岂能藏。” 禅者礼赞而去。

    不久真受移驻莲花山,期间颇多奇遇。 后访闽西顺昌县超华山,与一山禅师朝参夕扣,尽得其蕴。后归支提,在五龙潭畔构筑金灯精舍,高敷讲座,声著四方。万历二十三年(1595),应请在福州芬子庵演说《楞严经》,当时名士徐熥、陈价夫、陈荐夫、陈仲溱、陈鸣鹤等人均前来听讲,接受印记。福州乡绅林如楚  重修福州旗山石嵩寺,请他住持。

        万历三十六年(1608)秋,真受应邀在福州开元寺开讲《法华》、《金刚》、《弥陀》三经,皈依座下者常千余众。到十二月底,突然有所不适。万历三十七年(1609)正月初四日,命人剃澡毕,叫侍者召弟子林应起来见,交代他:“不论根器利钝,但办肯心,皆得成佛。”又对身边侍众说,“古人临行之际,率皆书偈,榜样已多,吾又何言?”言毕坐化,数日颜色如生。世寿六十一,僧夏三十四。福州道俗感于真受道行,准备奉其真身于龛,但因意见不一,后入棺送回本山,建塔于支提玉池山。 陈鸣鹤作《天恩法师塔志铭》。

        真受一生传徒众多,《宗谱》记载者二十人。 前后十九次主讲席于福州、古田、兴化、建阳、欧宁、政和、寿宁、福清、万安、浦城及本山。其见地超脱,言行端凝,诱诲学者,不假辞色。著有《心性录》、《金刚解》、《心经要集》等。留传紫衣一袭,见第一章绪论。 

     

    日新真灿法师

    大迁寿房弟子明瑞之徒。万历十九年1591住开元寺护藏,法席鼎盛,闽南名僧樵云曾慕名来福州相见。真灿与福州官绅文士交游颇多,有诗文酬唱。 据清《九峰志》,他还重修了福州北郊寿山古刹九峰镇国寺。 

    万历三十一年1603真灿为本山募得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刘应龙百金装修天冠像,并告示保护本寺山场,禁止附近百姓砍伐树木。晚年回山建南峰静室。

    真灿传徒众多,《宗谱》具名者十五人:如晓、如源、如童、如虔、如腾、如德、如典、如宏、如容、如机、如传、如持、如敬、如观、如鼎,其中如容为开元寺住持,如虔住福州九峰寺,如腾为福州开元寺西堂,徒孙性宗为鼓山涌泉寺监院。

     

    樵云真常律师

        俗姓周,福建海澄(今龙海县)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少年在漳州开元寺出家,后到漳州南山寺偈闲寂,参研净土,并建闲云石室闭关持修。五台山无静律师闻其名,专程南下为他圆具足戒。

         受具后,樵云持修清苦,过午不食。万历二十七年(1599)与弟子如信上支提,在王家地结茅,后到辟支岩搭寮。其地巨石倒覆,寮仅容膝。樵云在此一住十年,之后回漳州万松岭建亭施茶三年。传说当地白昼有猛虎当路,行人震恐,樵云为之说戒,弭伏而去,德播远近。郡绅王志道、颜继祖、魏呈润等请住漳州开元寺,四方云衲争相依之,开期为四众广授木义大戒。

        万历四十年(1612),樵云与如信再次回到本山辟支岩,扩建殿宇,铺设石阶,山门外峭壁上题刻“千圣同居土”,缁素不惮寒暑而往参者不计其数。樵云曾与真灿结为契交,相约他年共访终南山。后因真灿脚疾不能离开本山,樵云在其南峰精舍门楣上题“巍然南山”。此后不久,樵云北上五台学律,回到福建开坛传戒,戒子不下千人,明末清初本山远门净柱、亘信行弥均受戒于他。 

        崇祯年间,樵云两次回本寺检阅《大藏经》。崇祯十二年(1639),示寂于漳州白云庵,弟子如信奉其舍利回支提,在辟支岩旁立“开山天云普会塔”供养,黄槃山隐元隆琦为其荐拔,蕅益智旭撰《樵云律师塔志铭》。 

         樵云由于没有嗣法于禅宗,不具备禅僧资格,因此受到当时禅宗方面的非议,以为不能为人师范,传授门徒。然而,隐元与蕅益都肯定了樵云作为律师的弘法功绩,对其德行风范十分敬仰。  

     

    清代

    远门净柱禅师  1601-1654

        别号鼾关,俗姓陈,福建龙溪县(今龙海)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幼业儒,少年即补博士弟子员,屡试冠诸生。天启五年(1625)二十五岁,上支提礼寺主法如性赋禅师,纳戒于辟支寺樵云律师,执侍一年,精练律藏,广搜教乘。

           出山后,先后参谒江西庐山圆通寺曹洞宗高僧觉浪道盛大师、福建欧宁(今建瓯县)翠岩午星净炯和尚、余杭宝寿山光孝寺石雨明方禅师 等,并成为石雨明方法嗣,相继在杭州龙唐寺、余杭宝寿山光孝寺等巨刹主持法席。清顺治十年(1653)冬,回到支提山辟支寺。法属请上堂,说偈曰:“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又说:“诸昆仲会得此意,虽历尽恒河沙世界,走遍千百亿须弥,究竟不离当处。所以山僧自支提脱白以来二十余年,南询北访,随处作些活计,何尝离着受业本师?田地是汝诸人作么生?会诸昆仲崇楼杰阁,极尽幽微,万壑千岩,全无影象。夜明帘外,须知足下无私。宝镜台前,贵在转身。一路到此,则六窗虚静,暗室生寒,一道如如,原无异体。不然辟支端在霍童上,上似隔千山与万山。”

        不久下山,次年十二月十三在龙唐入灭。世寿五十四,法腊二十二。远门净柱编成《五灯会元叙略》八卷,收录曹洞宗、临济宗四百余人及大量语录,是研究宋明禅宗史、释氏人物、各山谱系传承的重要资料。

     

    亘信行弥禅师

        漳州人。幼业儒,后在漳州南山寺出家,受戒于樵云律师,法嗣黄檗费隐通容,崇祯年间主持南山寺法席。顺治十三年(1656)夏天,经闽侯雪峰寺来支提开法,留下阅览《大藏经》三个多月。到冬日僧众再请他结制开戒,时值山寇摽掠支提一带,便往福州鼓山去了。后被请到福州庆城寺。顺治十六年(1659)示寂。

     

     无得海宁禅师  

        俗姓方,福建福清人。本山宁房长干一阳明亨传人,嗣法黄檗山隐元隆琦禅师。清顺治九年(1652),宁德县令刘志诚及乡绅善士请开法九都龙华寺。

        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十六日,上支提山祭祖。 当晚,天灯示现林麓上空。第二天,僧众请他上堂,无得颂曰:“原是天冠古道场,我来犹喜躅联芳。金灯昨夜悬峰顶,大地山河尽放光。”

        照古亘心问:“说法台前,昔日天冠示迹;化成林内,今朝和尚临筵。千圣同居,则不问人天交接,是如何?”应曰:“今古应无坠。”

        亘心问:“凭什么昔日天冠今朝和尚?”师答:“且得阇梨共证明。”

        亘心说:“千峰势到岳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师答:“分明在眼前。”

        亘心又问:“贵和尚未离龙华,已临万寿(指本寺),是同是别?”师答:“一点水墨,两处成龙。”

         亘心:“谢师指示。”

         无得接着说:“溪山各异,风月是同,一道清虚,原无别体。”  突然竖起拳头:“且道是同是别,若道是同,又云溪山各异;若道是别,又云风月是同;若向者里缁素得出,可与千圣把手共行,若其未然,更买草鞋行脚始得。且兹山屡荷敕建,向沐皇恩,为列祖开法之场,乃千冠现身之处。重重华藏,广谈性海无边;在在津梁,共入法门不二。今日远孙到来,叨诸昆仲命升此座,举扬个事宁上座。深愧福薄德凉,言疏行寡,身依佛地,恐有玷乎宗风;座借灯王,庶无亏乎本分。到这里,不免为诸人露个消息去也。”遂竖起拂子说:“还见么?若于此见得分明,一千天冠以及历代祖师现前大众,尽向者里显出金身。”击拂子说:“还闻么?若于此闻得谛当,四八峰峦乃至稻麻竹苇、水鸟树林,悉向此中演说妙义。诸昆仲还委悉么?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虽然,此犹是建立门庭边事,且凡圣交参不落阶级。一句作么生道。”良久又说:“金身与铁汉在此山中。”又击打了一下拂子,下座。

        一日出队小参,曰:“乘熏风访明月,踏遍云霞何卓越。昨夜西岩太白峰,放光动地千山悦。且道悦个什么,一人有庆,万人乐业。”冬夜小参,曰:“阴消阳去,化运推迁,枯木生花,道人活计。莫学钻龟打瓦,要知时节因缘;语默动静,须得其宜,举措施为,应当回互不回互,撞头磕额人无数。”

        无得在黄檗山万福寺为西堂时,记录收集了隐元隆琦禅师的法语、诗偈、文函,与玄生海珠等共同编撰了《隐元禅师语录》十七卷行世。 

     

    玄生海珠禅师  

        俗姓姚,福建福清人。其母林氏吃长素,襁褓中随母茹斋。六岁其父去世,九岁时其母以他有慧根,把住房舍为佛堂,礼明达 和尚为师。

        少时沉默寡言,深得明达器重。十四岁落发,二十四岁外出参学。先参福州鼓山涌泉寺无异远来和尚,再访宁波天童寺金粟和尚 ,后赴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依从隐元隆琦和尚。十三年后,隐元以其佛法大进,唤入堂,拈拂云:“历代祖师用不尽底,山僧今日付与上座,幸当流布。”领拂受嘱,移居方兴里敛石寺 。顺治三年(1646)隐元和尚又派人送来书信法衣和黄檗山法脉源流,接读来信后,棒打法衣说:“天得此以清,地得此以宁,君王得此天下太平。” 有僧人问:“珠上座得此合作么生?”披衣上身,答曰:“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祖恩。”

        顺治九年(1652),玄生途经宁德去福安县 ,乡绅陈昌胤 和宁德知县刘志诚慕其道行,请他主持重建云门寺 。其时寺已荒废多年,残垣败壁,聊蔽风雨。次年三月二十七日,在陈昌胤家忽示微疾,对陈说:“山僧行矣。”陈一时没有领悟。第二天酉时,沐浴趺坐而逝。停龛七日,颜色如生,异香袭人。徒孙智敏奉全身于本寺。1673年腊月启龛荼毗,收舍利,塔于云门寺旁。

        海珠与海宁等共同编辑了《隐元禅师语录》十六卷。

     

    古门寂舜禅师  

        字蕴良,俗姓潘,潮州饶平人。其母庄氏临产时,其父梦见家门前立起一座“刹竿”,以为吉兆。九岁时母逝,继母不善,十二岁父亲送他到大草庵礼悦昙和尚为师。  十九岁落发时,父亲对他说:“你出生时,我曾得瑞梦,原指望你将来出人头地,结果却出家为僧了。虽无富贵可求,幸有佛法可亲,将来如果能绍隆祖道,报答亲恩,我也满足了。”

        寂舜博学强记,每遇名宿谈论宗门中事,如饮醍醐。二十一岁时,决意外出参学。明崇祯十年(1637 ,上福清黄檗山参谒隐元隆琦禅师,又往泉州温陵戒坛(开元寺)听《楞严经》,后仍回黄檗。隐元命入侍寮,崇祯十三年为他圆具足戒。

        顺治六年(1649),同汶石禅师一起北上浙江天童寺参费隐和尚,不久转谒于金粟寺百痴行元禅师,得承印契。顺治八年(1651)辞归潮州,途经闽北浦城,当地士绅留住马峰。浦城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各地往来游僧无处挂单,寂舜因此在城北里许开建新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回支提山祭祖,逗留一个多月。旧志评他“为人敦朴,真实修行,事无大小,躬亲为之”。有《各会语录》一卷。

     

    九达性宗禅师

        俗姓沈,浙江绍兴人。年二十礼本山如德为师。后游方参学,赴福州鼓山涌泉寺谒永觉元贤和尚,深得器重,荐为知客,不久选为监院。  九达还捐衣钵资在鼓山狮子峰下了一座千佛庵。

        康熙四年(1665)十一月十六日,九达自鼓山还支提祭扫祖师塔墓。当夜,有天钟、天鼓瑞象。次年九达率众募银五百余两,请工修补装裱《大藏经》,由寂顺禅师对全藏校订,按“千字文”重新排序,分贮八大橱,供养于后殿。之后合寺议请宁德名士崔嵸主持编修寺志。从九达起,本山有五十多位僧众先后受戒于鼓山。

     

    照微法师

    字济明,又秋轮、轮庵,号歇狂行者,宁德石堂林氏子,生于顺治十年(1653),七岁来山礼宁房长干寂观为师,受鼓山惟静道安和尚具足戒。照微为人好学,博览藏经,广交名士,性格狷狂,著《梵余稿》、《幻居集》。康熙年间编纂刊行本寺志,改编增补多出自照微之手。照微有诗十四首存世,见《艺文下》。 其《寄必文》诗:“海国凉风起,飞鸿声念群。烽烟频作客,云树倍思君。月色愁中见,钟声梦里闻。何时返茅屋,煮茗细论文。”《山居闲咏》:“闲携竹杖登山去,笑倚柴门对水流。不遣落花出溪口,也无余事到心头。衲衣破处裁云补,松子餐时带露收。寄语烟波垂钓者,莫将香铒苦追求。”可见其文学修为。 

     

    悟波法师

    字碧淀,号灵源,俗名得勤,宁德九都黄氏次子。生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四月初十,七岁礼本山寿房证礼为师,受福州怡山镜妙和尚具足戒。咸丰五年(1855)编成《支提山华藏万寿寺法派宗谱》,收入明万历至清后期三百年间本山上千僧众的名号宗派、里籍姓氏、生卒品行等宝贵资料。

    悟波驻山五十多年,矢志承先,振兴道场。从咸丰至同治年间,先后多次重塑装金佛像五十来尊。同治二年(1863)重建支提兰若(辟支寺),在天冠说法台前兴建建华严亭(今天峰亭),次年重修华严岭(今九肩岭)。同治十一年(1872)募款重刊康熙寺志。《宗谱》赞他:

    聪明慈惠禀诸天,矢念在承先。兼通地理元真学,又不惮募化随缘。塑就支山宝相,装成广教金仙。

    辟支梵宇好谈禅,承接一炉烟。焚修增置充衣钵,惜甚么白镪青钱。法宝仍依旧式,传灯又谱新编。

     

    寿明法师

    讳兼辉,俗姓张,宁德虎浿下洋村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光绪二年(1876)就读于乡间私塾,攻习儒业,十五岁即能吟诗作文。后因大病缀学,久治不愈,经本山那罗延寺僧指点,常年持斋念佛,病果愈,故常寓居那罗延窟,萌出家之志。光绪十年(1884)投连江县东关贤禧观礼玄机法师座下披剃出家,同年十一月诣福州怡山西禅长庆寺受妙莲和尚具足戒,1887年受妙莲命上鼓山涌泉寺为书记,1890年、1905年承宁德、福安两邑士绅礼请,两度卓锡居宁阳五大丛林之首的赤溪龟山寺主持法席。期间,两次受涌泉寺常住委托赴马来西亚槟城下院极乐寺协理寺务,1908年回国,未几返回宁德,怀归根光大桑梓法门之志。初居支提灵峰寺,寺已荒废,仅留一七十八岁老僧。寿明解囊赎回原常住出典田产40亩,广纳僧众,苦心经营,逾二十载。在1920年、1947年两次领徒心华、心良、心严等,先后重建钟山寺、灵峰寺和本寺大雄宝殿,并取赎、购置田产550多亩,屯粮安僧,使一度衰落的支提山再现生机,实现其初登支提山立下的“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毗卢大道场”宏愿。

    寿明一生勤奋好学,安份随缘,心无私语,室无长物。1951年圆寂,世寿八十四,僧腊六十七,灵骨奉安支提山普同塔。 

     

    心严法师

        讳彻亮,俗姓黄,福安甘棠鹳里人。少年习木工,及长仰慕释门,年二十上支提山礼兼辉和尚披剃受具。旋居闽侯雪峰崇圣寺习禅三载。1930年回支提山入主本寺寺务,领众耕耘,农禅并重,为道俗所推重。1947年在其师兼辉老宿鼎力相助下,按照明代模式,升高增广,重建大雄宝殿。1950年圆寂,时年51岁。

           心严住持支提期间,值闽东苏区革命与国共战争,他与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长期密切配合,在物资供给、经济援助以及掩护革命志士等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后因土改,忍辱自尽。1986年被追认为革命老接头户,建塔纪念。 

     

    妙果法师      

    讳禅师,俗姓郑, 19261月于出生于周宁马坑乡。家有十口之众,父兄姐均过世早,遂萌出家之志。直到弟妹长成,能自食其力,于1948年诣闽候雪峰崇圣寺礼明香法师披剃出家,再到江西永修云居山虚云老和尚处参诣禅理,后赴南京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因时局变化,从云居回支提,先结茅山上,后居大悟室。其时常住没钱只有地,很快田地也被分给附近乡民了。心严法师圆寂后,山上只有如寂和几个老僧人,各种运动开会都要求妙果带头主持,1956年被派往北京中国佛教学院学习一年,回来后任命为本寺住持。

    文革十年,一些僧人被迫还俗,留下的也不许穿僧衣,不许上殿做早晚课。寺宇遭受破坏,佛像被毁殆尽。后因上级保护,才阻止了进一步的破坏活动,《永乐北藏》与永乐五年徐皇后敕赐天冠像等珍贵文物得以保存。 

    拨乱反正后,妙果法师率先领众农禅并举,在四十多亩园地上栽茶种粮,造林护林。重建殿堂,再造金身。还修通了从霍童进寺的公路,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僧人在国内名山大寺任职,或赴海外弘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宁德地区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201161日凌晨235分,妙果师安详示寂,塔于本山放生池旁。世寿八十六,僧腊六十二,戒腊五十八。

    上一篇: 第五章 华藏传灯录
    下一篇: 第三章 建置与沿革

关于我们|友情链接|免责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导航

中国支提山华严寺 Email:1040684884@QQ.com